党代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代会新闻 > 正文

钟志华:以习近平创新思想为指引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发布日期:2018-07-06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并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要求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全面创新。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今年5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全面创新观,是我国实现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的总遵循,对我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把习近平创新思想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体现在大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方方面面。

作为大学,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立德树人,以“四个服务”为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四个回归”,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求为牵引,让同学们潜心学习,让教书育人一线的广大教师静心育人。我们要千方百计首先保障教书育人的各种资源,包括空间、设备、人员经费投入、政策等。有了上述基本保障后,我们就要解决好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关于学生“学”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实也讲得很清楚、很具体,概括起来就是围绕“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开展“学”,其中“思想素质”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业务素质”的内涵就是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业和地方建设具体需要,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能够保证“业务素质”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作用,“业务素质”的提高能够使得“思想素质”具有更强大的行动力。明白了学生“学”什么,即是明白了学校应该教什么,就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毫无疑问是我们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教师怎么“教”,实际上就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生需要什么与社会需要什么紧密结合,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第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学全过程管理,把世界与时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创新思维等传授给学生,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做到“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第三,怎么“教”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这样教,明年或许就该那样教。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创新大发展时期,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我们坚守时代最前沿阵地的最有力武器,大学亦是如此,教学改革与创新永不停歇。

建设好一流大学,首先要建设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考虑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领域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共性与个性、实绩与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突出品德评价,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分类评价。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调动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核心要务,教书育人也必须作为高校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落到实处。

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动力。与之相匹配的,是要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工作的成果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比如基础研究主要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等,应用研究主要为设计技术资料、专利技术、产品等,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考量经济社会效益。要遵循创新规律,按照不同类型工作的成果呈现形式建立分类合理、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并引入多元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鼓励交叉的创新文化氛围,以利于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攻关创新,从而推动高校提升支撑一流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没有人才培养不能称其为大学。科学研究首先是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需求,其次才是服务经济社会需求,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树立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理念,鼓励教师重点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产业化才能体现其价值,二是我们有一部分教职员工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要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来实现。

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的新部署,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崭新历史使命。大学作为创新的源泉之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师队伍,理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理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推动一流人才供给和重大原始创新,以更好地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Copyright @ 2018 Tongj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