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范立础

发布日期:2018-05-24  点击数:

身正为范 德深立础

——记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

14-2

上海南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国内数十座重大桥梁工程被他扣上抗震“安全带”,他是我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学术预见力惊人,推动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他桃李满园,许多学生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

范立础院士的一生,是科学与信仰交汇的一生,是将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需要结合的一生,是坚守教苑作育栋梁的一生!他的一生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可贵精神品质

忠于祖国的赤子

“研究桥梁的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国家需要研究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范立础曾在给大学生演讲时如是说。是的,为祖国服务,把祖国建设得更美,这就是范立础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早在中学读书时代,他就在青年团的旗帜下庄严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了这个神圣的目标,他可以献出一切。

“范立础不仅经常资助公益事业,而且在国家社会主义改造时,把几万元定息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当时一百元钱一两金子,也合几十两金子,如果按每月工资60元算,也有百年工资了。就是放在今天,几十万也不止呀。”范立础中学时代的好友、清华大学教授梅忠德对此印象深刻。范立础对此却很淡然,他甚至都淡忘了这番不算太小的“壮举”。他不大在意曾经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想得更多的是现在和未来还可以为国家做点什么。

也许是受到自己恩师——中国桥梁界泰斗、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的影响,范立础也希望成为像李老师那样“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中的一员。李国豪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爱,崇尚真知、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道,诲人不倦、立校为公的崇高品德时刻烛照着范立础的灵魂。几十年来,无论是投身桥梁抗震研究,还是教书育人提携后学,范立础无不以李老师为榜样。

在十年动乱时期,李国豪在“牛棚”里仍坚持进行桥梁研究;同样,范立础对知识的追求也并未终止。当时,他只有一间三平方米左右的厕所小房间可以用来看书。他便在马桶边放了一张小写字台,反复研读为数不多的参考书。与计算机有关的《线性代数》,就是在那时候读的,这为他从事抗震研究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功底。

“你回过头来总结他,是一条线:小时候做好事,给清贫学生、给国家捐钱,要独立自主,要求进步,受了打击和委屈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没有爱国心能行嘛……”梅教授说。

改革开放后,范立础希望自己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在业务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希望进步,但他对自己信心不足。有一次在陪同李国豪出国考察时,被李校长追问:“你为什么不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范立础说,怕党组织不批准。李校长开导说,你应该首先考虑对自己是不是该严格要求一点。从那时起,范立础开始积极争取入党。经过努力,终于在1985年3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们搞科学的人,第一要富于幻想;第二要勇于实践;第三贵于创新;第四要忠于事业,不要功利主义;第五是献于人民。”这是范立础曾经对学生说过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践行。

济世兴邦的学者

范立础说, “我理解,同济的精神传统是:‘同心砥砺、同窗求索、济困扶贫、济世兴邦。’”自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开始,范立础就再未离开同济大学。他的一生与同济大学血肉相融、荣辱与共。“济世兴邦”是范立础眼中的同济精神,更是范立础一生的写照。

1976年,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中国大地,唐山突发特大地震。地震后,唐山通往京津的桥梁全遭严重破坏,交通阻断,救援物资难以快速运抵灾区。怎样研究和攻克桥梁抗震技术?如何防止这种灾难?这是一道与国家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科学难题和重大课题,李国豪把这个题目交给了范立础。

这道题,范立础一做就是近40年。他也由此在中国桥梁抗震史上刻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唐山地震后,他结合桥梁震害分析,在国内首次开拓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

——80年代,他率先建立了我国大跨度桥梁及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论和计算方法。

——90年代,他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了两水平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进入21世纪,他又提出基于寿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

——他战略性地提出并推动同济大学建立了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为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

范立础在桥梁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得到了高度认可,他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等等。

其实当初着手桥梁抗震研究这一课题时,范立础并无法预见他所从事的工作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荣誉,会将他带入怎样的科学研究境地。他只是本着一个共产党员、一名知识分子的使命,脚踏实地、严严实实地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

他在服务祖国人民中获得了学术的大发展,他用学术的卓越成就更好地服务了祖国人民。但是,范立础很谦虚,他说是历史给了他三个重要机遇。“首先是唐山地震后,我国处于地震研究的高峰期,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地震工作高度重视。其次是国家改革开放后交通事业进入高潮,为我的研究实践提供了更多机遇。再次是自己的社会工作,对下一代培养与教育的实践,一直引导着自己进行思考与改革。这三个机遇,使自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有机会比别人先跑了一步,成为桥梁抗震的开路先锋。”他还说,“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否爆发、能量能否得以充分释放,全有赖于大环境的优劣,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国家的兴旺发达。”

行为世范的良师

“我读博士的时候,范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做学问,一个是为人。”“他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家,特别严格、特别较真。”范立础的学生、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建中说。

“范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一位学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尊重,对上课的精心准备,让我们体会到该如何做学问、如何为师。”范立础的学生、桥梁系教授叶爱君说。

“您是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垂范,感谢您的教诲,愿您一路走好!”

“范老师:惊叹于您工整的笔记,惊叹于您严谨的态度,惊叹于您创新的思想。您的精神永不会被忘记,您的精神将永远传承。”

“百年土木有您浓墨重彩的一笔,吾等后生将沿您指引继续前进,范老师一路走好。”

在诸多学生的心里,范立础是他们的人生楷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范立础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一生获益无穷。

他是著名的“有范儿”老师。

同学们都说“范院士,特别有范”。范立础每次去上课前,都会把西装熨平,一切收拾妥帖以后他才会走进教室,他说“这是最学生的尊重”。他每次都会精心准备教案,希望把每一堂课都讲得精彩。他做了大量准备,以致于每次都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的讲座总是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追捧。同学们清楚地记得,每次他有讲座,报告厅总是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站满了旁听的听众。

范立础主张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他说:“所谓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就是要用自己的体会讲出活的东西来,教育必须体现个性。”他对课堂的尊重和投入,让他的讲课成为了一门艺术,他的很多课至今仍让学生们回味不已。范立础门下桃李芬芳,如今他的学生正沿着他开辟的道路,活跃在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领域,成为一名名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如苏通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上海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等。200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主讲的《桥梁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他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他是大公无私的长者。

学生们都还记得,早年为了说服别人支持他搞桥梁抗震研究,范老师经常要去和相关单位谈判、“化缘”。无数次,范老师冒着酷暑,在热浪下来往奔走;他总是行色匆匆,一次次迅速地坐进车里,车轮在阳光下急速地滚动、卷起一溜烟灰尘绝尘而去……

哪个助手病了,范立础就拿出研究经费给他发“奖金”治病;哪个同志家庭困难了;哪位教师该“升等”了;哪个学生有难办的事了……他都记在心头、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

范老师也不讳言:“我的脾气有点大,爱发火。”有一次,范老师又发火了。有一位副教授教学非常出色,虽然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但论文较少,因而将到退休时也没评上教授,老范十分不平,多次争取,多次失败。于是他据理力争、和负责同志当场“吵了一架”。学生说,“别看范老师风风火火的,其实他心地善良、没有私心。”有时候院系安排工作,人事上有些调整,范老师就会为那些年纪大、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说话:“她马上要退休了,经济上困难,孩子要上学,挺可怜的,照顾照顾她吧”。熟悉范老师的人都知道,范老师从不为自己的事发火或者求情,往往都是因为关心别人的事而着急。

他是崇尚真理的导师。

因为桥,范立础也没少发火。无论走到哪座桥上,他都要仔细地观察探询,也往往要发一通议论。有一次,他发现一座桥某些结构方面设计不尽合理,就提出要修改结构形式,人家不听,范老师大为光火,直冲人家嚷嚷。学生和同事们都劝他别管了,可是他不顾设计方的面子和反对,坚持要亲自研究,还要求学生们实地认真监测、用计算机仔细计算……对此,助手们非常理解:“他就是这样,对待科学问题,眼睛里容不下沙子,非常严谨”。

虽然范立础老师要求很严厉,但是在学术上他也讲民主、追求平等,和年轻人很合得来。学生们还记得有一次范老师到杭州,讨论我国《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讨论非常激烈。范老师并不拿院士身份吓唬后生,刚毕业的博士就和他争论,范老师并不发火,反而非常享受这样的争论。大家知道,范老师不搞“一言堂”,如果他认为自己不妥,便会主动走过来真诚地对你说:“看来你是对的。”

范立础就是这样的人,实在为人、严谨一生,谋事创业,无私无畏。他用一生的追求,实现了当初在党旗下的诺言;他用一生的付出,让祖国大江南北的桥梁永固。斯人已去,那一座座在天际划下美丽弧线的大桥,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

上一条:李晓军

下一条:沈祖炎

Copyright @ 2018 Tongj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