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西部闪光
——记同济党员教师定西支教团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定西笔记》中写道:“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有三块地方是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两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淳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但同样的命运则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对于一个群体——同济大学辅导员队伍来说,定西是不可能被遗忘的,岂止不会忘怀,乃是因为它是同济辅导员的第二故乡,也是这支青年党员教师队伍锤炼党性修养的热土。
同济师生是从1995年7月开始和定西结缘的,当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张佩英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党员到定西开展社会实践,从此来开了同济人和定西人交往、交流、交心的序幕。
同济师生重走长征路
同济师生听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
同济师生登上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楼
在开展了几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之后,并从2002年9月起,派出党员青年教师到当地支教和挂职锻炼。至今同济和定西的合作已经超过20个年头了。20年来,同济和定西市精诚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以连续20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连续13年的青年教师支教为纽带,校地之间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干部培训、医疗卫生合作、办学兴学、扶贫帮困等多方面的共建。
支教老师在上课
支教老师指导学生画画
支教老师课间答疑
支教老师在辅导学生
支教老师做政策宣讲报告
当地学生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可以说,同济大学坚持开展的青年辅导员赴定西支教和挂职锻炼活动,正是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据统计,自2002年9月开始,同济大学每学期派出若干名青年辅导员赴定西支教,截至2016年4月,已有31批、143名专职辅导员到定西进行3个月的支教或挂职锻炼(其中大部分是支教),在定西6个县区、20多个乡镇、10多所中学和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支教或挂职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青年辅导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民情,开阔了眼界;进一步训练了教育教学技巧,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能力;进一步磨砺了党性、增强了作为学生辅导员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支教老师参观红军长征会师塔,接受党性教育
支教老师挥毫纪念长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的关键工作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有关调查现实,现在高校的青年辅导员大多数已经是“80后”“90后”,他们本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如何,他们是否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世情、国情、民情,他们是否具有引导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是否具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本身也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同济大学从2002年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十余年不间断的推动辅导员去定西接受锻炼。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是有益的,辅导员们在为当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支教老师给大学生讲述支教经历,传播正能量
青年教师们心灵得到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定西因为缺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战乱等原因,自古比较贫苦落后,清朝时左宗棠谓之“苦瘠甲于天下”,直到现在仍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但是,定西人民发扬“干部苦带、党员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近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这正如同济人秉承的“同济精神”一样,体现了人民群众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一位辅导员在文章中写到:一到定西,我们就听到了定西办教育的“三苦”精神:“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到了常河中学,我对“三苦”精神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感受。第一天到校长办公室,我们就感觉奇怪,十几平米的一间房间,既是学校的会客厅,又是校长的办公室,既是厨房,又是卧室。不大的房间让人感到有些局促,但整洁的房间又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这几句话是一种写实,从校长的办公室折射了当地师生的奋斗和努力,我想,只有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看一看,才能真正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其对我们灵魂的触动胜过一百句口号和标语。在定西,支教老师们还有机会去参观红军长征的遗址,包括腊子口、榜罗会议旧址、毛主席旧居、会宁会师塔等,正如辅导员写的“走在那些崇山峻岭间,想想当年长征的红军们,是一种什么理想和信念在支撑他们完成这样的壮举?人活着需要信念,需要信仰,需要一点精神,我看这永远不会过时。”这些辅导员的话,代表了他们心灵所受到的触动,这种洗礼在大城市里的喧闹中恐怕很难获得,而这段西部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也就是支教老师们所说的“支教三个月,受用三十年”。
支教老师家访
青年教师们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服务意识。支教老师们在大学里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项既强调政治原则、又强调人文关怀的工作。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非管管学生、搞搞活动”“技术含量不高”;然而,实践中,要能与学生对话、把话讲到学生心坎上、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绝非易事。如果说能力和素质可以培养的话,那么育人的意识则是出于自觉。能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正是有没有这种自觉的反映。正如支教老师写到“我在想,我们到大山里支教,这正是给了我们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的一个生动注脚。通过我们的实践行动,帮助在上海的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通过为他们讲述平凡但是温暖的支教生活,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去一些启示,成为在他们身边的可感、可知、可学的教材。那么,支教对于我们这些老师,对于大山里的孩子,对于大学生,都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 无疑,同济人常讲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的情怀,在这里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所以,辅导员支教本身就是一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因此,学校每年还会配套举行“青年教师定西支教事迹报告会”,目的就是将服务社会的精神传播开去。
2012年举办的辅导员定西支教10周年纪念活动
青年教师们素质能力得到提升、本领得以增长。去支教的辅导员们,绝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年纪不过20多岁,大部分时间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社会阅历相对是不多的。他们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除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恐怕还必须得有较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教学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等等。去定西支教或挂职锻炼,无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正如辅导员在文章中写道的“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说实话,我很紧张。虽然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紧张地手心冒汗。一节课下来,虽然累,不过也很开心,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自己踏踏实实的一步”;“初次踏上陌生的西部土地,我们其实还是有点不适应的,缺水,严重的缺水,十天半月洗一次澡,喝的水苦中带涩;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和学生、老师、家长或者领导的交流都可能不是很顺;很多原本设想好的教学计划,由于硬件条件限制也不能实现,好多挑战······”。是的,这些困难,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许很容易解决,而突然之间步入西部、步入基层、步入农村,才发现当代年轻人在社会交往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支教的年轻老师们正好补上了这一课,这非常值得。在定西,每位老师还根据所学专业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比如曾盈老师关于开发温泉的建议、黄灿彬老师关于改善交通的建议等都受到了当地干部的好评。有的老师还在当地“拜师学艺”,学习书法和绘画,而这正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其中也有同济教师对当地的文化辐射,比如艺术设计学院的司尚林老师,他是油画专业的硕士,到了定西,给学生们开了普及班;而司老师的油画展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反响。收获。
支教老师走访当地群众
同济老师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老师们去支教,除了讲授课程,还给当地学生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拓展他们的眼界,传达一些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和目标,鼓励他们的干劲等等,效果是喜人的。据介绍,在我校老师支教常河中学之前,该校高考上线率几乎为零;后来,该校高考每年都能考上几十名大学生,一时间,该校成了当地的明星学校。学土木工程的杨秋华老师还发挥专业特长,在当地学校新建教学大楼时进行结构设计;英语系的黄立鹤老师等不仅为当地教师开展英语培训、还积极参与支教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朱婕老师为常河中学谱写的校歌《常河啊常河》至今传唱不衰;曹学峰老师积极牵线搭桥促成当地学生来上海游学;而几乎每一批次的支教老师都会参与对当地贫困学生的帮扶;等等。这个过程中,学校专门成立了与定西合作共建工作小组,由党委办公室牵头,学生处、工会、校友会、医院、经管学院、城规学院、汽车学院等2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其中,以辅导员支教为纽带,更多的同济人积极参与到对定西的帮扶中来,开展一系列共建活动,特别是兴学助学、医疗援助、人才培养等活动。
同济大学在定西直接或协调筹资援建了10多所希望学校
在我校老师协调下,企业家在定西设立学生奖学金
我校为当地培训英语教师
我校附属同济医院为当地医务人员传授业务技能
定西医生来我校附属同济医院进修
我校毕业生将原本用作毕业聚餐的钱全部捐给了定西贫困学生
我校组织邀请定西学生看上海
“正是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让当地师生看到了同济人的真诚;正是那些生动活泼的交流互动,让当地人民记住了同济人的可爱;正是那些点滴扶持,温暖了当地师生群众的心,点燃了山村孩子们奔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三个月的支教生活,让支教老师们和当地结下了深情厚谊,常常出现支教老师返沪之际,当地学生夹道相送,甚至“劫持”老师、不让离去。
支教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当地学生对支教老师依依不舍
当地学生为支教老师举办的烛光欢送会
支教老师们写到: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知晓其艰辛;
有一种艰辛,没有体验过就无法品味其快乐;
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无法提炼出他的纯粹。
用心灵抬头看着夜晚满天闪烁的星星,
用心灵和淳朴的孩子们沟通交流,
用心灵点燃一个又一个希望,
用心灵支撑起一叶小舟,
承载着学生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感谢那一段支教岁月,让我们体验了这种生活,体会了这种艰辛,拥有了这种快乐,感悟了这份纯粹,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星星之火。
正如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的,“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愿所有的同济人,特别是青年师生们能够永远挥洒青春、闪耀光芒,在西部、在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曾提出疑问“如何才能不虚度光阴?”也许,像同济定西支教团一样,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就是使人生更加充实的方法吧。而这,也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