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郑时龄

发布日期:2018-05-24  点击数:

用脑、用心也用手,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学教师

——在201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报告会上的发言

郑时龄(中共党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16450880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郑时龄,作为今天作报告的年纪最大的老师,本人“时龄”71岁,教龄31年。自从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以来,我担任过各种职务:教研室秘书,系的计划生育宣传员、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副校长等职务;也教过学生各种课程: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理论、艺术史、专业外语等;我至今仍然在为本科生上课,同时在为研究生开课,带研究生;作为建筑领域的专家,我也积极为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希望对推动相关学科有所贡献。我在教书育人方面荣获过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2009)等,我开设的“建筑评论”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我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综合中外建筑史、建筑评论和历史保护的学科实力,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去年年底还荣获了“第九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这是表彰我对科普工作的贡献的。由于我和我的同事承担了大量服务世博的工作,我所在的学院党委被中组部确定为教育系统唯一的创先争优活动宣传典型。

在学校,经常会有年轻同事问我,教了30多年书,获了那么多奖,有什么秘诀或者心得啊?这么多年来,我经常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我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现在,我要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教书育人楷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名言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什么境界?正说出了我的心声。下面,我这个老教师就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感想和体会。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你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名科学家,你能为研究的学科做出什么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给这片养育你的土地奉献什么回报。为了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我在教学生涯中,坚持用脑、用心也用手,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的事业,在学生成长、学科发展、城市建设中实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

(一)

我一直认为,当好教师,首先要用脑。教育是理性的,大学是人类文明延续、知识传承的圣殿,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场所。大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引领学生的智识成长。因此,专业素养是对教师师德的第一要求。教师必须保持一颗学习的虚心,要当好教师,先当好学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越来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就尤其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坚持每天学习。音乐家圈子里有一句名言:一天不练习自己知道,两天不练习同行知道,三天不练习观众知道。我想对于我们教师同样如此: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三天不学习同事知道,一周不学习学生就知道了。

自从任教以来,我曾参与过多种课程的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我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1992年,我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的教材,而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却极其庞杂。从那时起,我就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才正式出版了《建筑批评学》(2001),奠定了这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的空白。2007年“建筑评论”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学习,仅集中学习的时间,就包括6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3年,博士研究生学习3年半,强化学习德语1年,强化学习意大利语半年,党校学习半年,总计26年半。

今天我已年逾古稀,仍然不放松自己的专业学习。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建筑通史之一是《弗莱彻建筑史》,我从2002年开始主持了第20版的中文翻译,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外文参考书,包括以前不熟悉的印度语、阿拉伯语辞典。这本2000多页的书直到去年9月才最终出版。2008年开始,我开始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目录的修订等工作。今年,我还向中国科学院申请了课题,希望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现代化问题”展开研究。因为我考虑到,我国当前每年都要建造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而如此大量的建筑理应出现的优秀建筑却相对较少,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在当代世界建筑史上依然处于边缘状态,而建造量与中国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师却令世人刮目相看。作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思考并研究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

当好教师,关键还要用心。教育是理性的,校园却是诗意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也是引导青年形成独立健康人格的圣殿。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讨论什么是大学,有人说大学要有大师,也有人说大学要有大楼,二者当然都重要,但我感觉更重要的是大学要有大爱。我很庆幸在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把我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培养和教育,十分敬业。那时没有多少空话,也不提什么素质教育,而却是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蕴涵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例如,中学语文老师带领我们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教我们懂得德和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慷慨激昂的叙述讲授古罗马史、天平天国历史,让我这一辈子都热爱历史。我的老师给我树立了榜样,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是用心教书育人,把三尺讲台当成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我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通过讲课我可以把自己最新的研究和思考传达给学生。我现在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本科生的“建筑评论课”和“工程美学课”,研究生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建筑学学科前沿学科”课程等。轮到每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提前备好课,准时出现在课堂里,跟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同济的学生经常邀请我举办用我名字命名的“龄”距离讲座,在学院学生民主投票中,我还被推选为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担任研究生导师20多年来,我已培养出108名研究生,包括34名博士和74名硕士,目前相当一部分在建筑行业的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的研究生,我鼓励他们去听哲学课程,还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开题和撰写论文,并尽可能从学术和社会资源各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我指导的多篇博士论文已荣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和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自己学科团队的青年老师,除了传帮带式的教学指导以外,我也不断鼓励他们减少浮躁,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刻苦钻研,苦练内功,在教学和科研上真正有所建树。

目前我还担任上海市科协科普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我觉得青少年阶段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科普并非小儿科的事情,而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大事,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科技热情更是影响深远。并且,只有全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高了,建筑的水平才会真正高起来,因此建筑教育者也应重视公众的建筑教育。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辑工作,选择我主持“建筑交通卷”,我马上不遗余力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中青年学者参与问题的征集和编撰,力图在新版中呈现当代建筑的新气象,甚至对下一代的职业未来产生有益的影响。

(三)

当好教师,还要能动手。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哲学家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任教的同济大学今年正在几年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这100年来形成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建筑学教师,我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曾主持了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金融博物馆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参与了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博物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世博会场址规划等项目的策划和咨询工作,关注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自1994年以来,我先后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的思想,已经被市政府采纳并付之实施。我还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试图保持上海的文化特色。这些社会服务的工作,使我更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要以及现存的问题,可以通过科研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上海世博会的不解情缘。自2000年以来,我参与申办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曾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过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建筑等的研究课题。世博会召开前后,我是年龄最大的世博志愿者,积极参与世博会的宣传推广工作,曾先后在长春、南通、杭州,以及上海市的区县、大学、图书馆等有关单位做世博会的报告。自2001年以来,多次在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国的国际会议上宣传上海和上海世博会。直到现在我还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力图让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得以实现。回顾参与城市研究与城市建设的历史,我要感谢历史和命运,选择我生活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城市化时代,不仅让我亲历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而且使我有机会为这一历程贡献自身微薄但真诚的力量。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有机会站在这个庄严的讲台上作报告,我感到非常荣幸。“随缘且上须弥座,转忆当年听法时。”我不禁想起5年前的一个场景,2007年我们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他在我任教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庭发表了即兴演讲,我就在听众之中。温总理号召大家要仰望星空,他说,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我经常会想起总理的讲话,激励我至今仍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希望通过言传身教,不懈努力,创造出“更美好的建筑,更美好的教育,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未来”。谢谢!

上一条:沈祖炎

下一条:周怀阳

Copyright @ 2018 Tongj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